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伴侶都會經歷一種「假性親密」狀態(tài):
兩個人明明在一起,卻感覺不到愛和親近。雖然存在形式上的承諾,但并不真正了解對方,好似互相都戴上了人格「面具」。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「假性親密關系(irrelationship)」。
假性親密的 6 個表現(xiàn)
心理學家 Mark B. Borg 等人將假性親密關系的 6 個表現(xiàn),總結為「GRAFTS」特征。你們看起來很親密。在別人眼里,你們跟真正親密的情侶并沒有什么不同。關心、尊重對方,給對方提供一種情感上的安全感。你們用自己認為「好」的方式對待對方,有不滿也不會輕易表達,認為這樣就可以收到對方預期的回應。你們認為只有「這樣做」才是盡到了角色的義務。比如對方覺得「男/女朋友就應該……」于是竭盡全力滿足期待。假性親密關系往往存在一個模板,雙方在角色扮演的期待下完成既定任務。「你應該是什么樣」比「真實的你什么樣」更重要。因為雙方都害怕讓對方看到真實的自己,也害怕承認關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,他們就不能就這些問題進行真正的溝通,也沒法真正的解決。只好共同建立一個防御機制,演好這場「親密」的戲。你們雖然滿足了「好」和「正確」的期待,但自己跟對方的真實情感需要是缺席的。它們往往被忽視,被掩藏,不被表達。4. Funny:你們總是用開玩笑,回避真誠對話的方式「推開彼此」愛開玩笑當然是 OK 的,但要覺察這是否是一種回避真誠對話的方式(保護自己的防御機制)。因為不停講笑話這件事,既可以照顧對方的情緒,也避免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。? 《老友記》里,錢德勒就總喜歡用笑話抵御親密,但他其實是因為父母失敗的婚姻而恐懼親密因為總是要維持這樣的「好」和「正確」,關系中的人常常處在一種無意識的緊張中,對另一方的情緒非常敏感,卻不愿意讓對方看到自己的焦慮。這是它跟真正的親密最大的區(qū)別。同樣是關心、照顧彼此,真正的親密是為了互相接納和了解,而假性親密卻是為了「避免危險」(比如,暴露出自己的真實想法,可能會導致關系破裂)而刻意保持的一種安全距離。
6. Smart:你們動用「理智」處理關系
假性親密者,不大習慣表達情感,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理性的應對模式。這可能會讓一個人在工作中效率很高,但在親密關系中也可能讓他/她遠離真正的親密。因為雙方不存在內心情感上的互相看見。
? 《消失的愛人》
為什么我們總是不自覺地陷入假性親密?
假性親密,也可以解釋為一種「在關系中逃避親密」的防御。Borg 認為,一個人之所以發(fā)展出這樣的防御機制,跟幼年與父母等親密家人的互動模式密切相關。習慣「假性親密」的人,在幼年時,往往是一個需要在情感上「照顧」父母的人。在還沒有能力照顧別人的孩童時期,他/她們就已經被要求優(yōu)先「滿足」別人的需要,卻無法表達自己的需要。對一個孩子來說,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拋棄,哪怕自己的父母是情緒虐待型的父母,他/她也會想辦法維護自己跟父母的關系,這就造成了一種角色互換——本該被照顧的孩子,成為了父母的「照顧者」:? 父母的自尊不穩(wěn)定,孩子就要做點什么,讓父母覺得自己有價值;? 父母回應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,孩子就會抑制自己的情感表達。在這個模式中長大的孩子,也可能會把「角色扮演」的防御機制轉移到親密關系中。因為太害怕失去和被拒絕,抵御這份害怕就成了比面對真實更重要的事——所以,他/她們會花更多的精力來管理「不確定的風險」,而不是表達真實的情感需要,「被看見」,建立親密感。
我們無意中創(chuàng)造了一個「虛假的自我」,將我們欠發(fā)達的「真實自我」埋在內心深處,以確保它的安全。
——溫尼科特
? 《倫敦生活》
走出「假性親密」,需要好好練習
從過往的關系模式中走出是不容易的,但并非不可能。下面是幾個能夠在日常幫助你走出假性親密的練習:坦誠的溝通,跟另一半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是重要的,但這些都要基于你對自我的理解和接納。換句話說,相比于快速地改善關系,把關系中的問題當成一個暴露自我發(fā)展議題、并從中成長的契機,可能是更優(yōu)先、也更重要的事情。比如:嘗試去記錄當前關系中你最困擾的一個問題,以及你的應對模式。? 當你看到自己的防御機制時,不要急著進行自我批判,要知道,防御也有它的作用,它在很長時間確實起到了保護你的作用。? 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:為什么我會選擇用這樣的模式?它勾起了我對過往哪些類似場景的回憶?當時發(fā)生了什么?? 當你理解了這種防御機制,就可以以一個相對旁觀者的角度重新思考:這套應對方式現(xiàn)在對我還有幫助嗎?有哪些理由可以說明,我現(xiàn)在可以換一種應對方式了?Borg 等人提出了一個 4-2-4 溝通方法,可以在沖突中有效卸除防御,實現(xiàn)共情:? 列出一個當前困擾你們的問題,想象你跟對方在一張桌子上就這個問題進行談判,桌子上有一道一分為二的線。? 承認一個假設:你們雙方都對這個問題負有責任,雙方都應該承擔不小于 40%,不大于 60% 的責任。你們要從這個 20% 的中間地帶開始談判。
? 設置 3 分鐘,由一方先發(fā)言,說說自己對這個問題負有的責任是什么。? 在這個過程中,傾聽的一方不可以說話,打斷,更不可以指責對方,給對方貼標簽。? 另一方開始 3 分鐘的發(fā)言。如果沒有說完,依次類推。? 繼續(xù)共享,直到雙方對溝通的進展感到滿意。? 分享結束后,記錄這次溝通帶給自己的感覺,比如「暴露脆弱的感覺是怎樣的?」「我發(fā)現(xiàn)了 ta 哪些我不知道的事?」在一次次的練習中,逐漸擴大自我暴露的區(qū)域,把表達情緒和情感需要變成一件自然的事情。
? 從生活到精神各個方面的了解,和希望了解對方的意愿;? 能接納對方不符合自己預期的部分,把彼此作為一個完整復雜的人看待,而不只是一個單一的角色;而我們都知道,要實現(xiàn)這些,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情。它意味著我們要袒露自己的需求和脆弱,要承擔被拒絕和失去的風險,要面對他人帶來的不確定……這是一種心靈上的「冒險」。但這就是親密關系的迷人之處:只有甘愿冒險的人,才能擁有真正的信任,才能享受人跟人之間獨有的深刻、緊密的聯(lián)結。希望你有「為愛冒險」的勇氣。希望你的親密關系,能讓你感覺到足夠的踏實和愛意。希望它制造了足夠的空間,可以讓你的「真實自我」慢慢生長出來。
文章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