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犟的孩子,是父母的福報
更新于 2023-03-27 ? | 瀏覽次數(shù) 0
“這孩子哪都好,就是太犟了”。
這是朋友穆姐對女兒的評價,不管是語言上還是行動上,女兒總是要跟她“犟”個不停。
最近天氣轉(zhuǎn)暖,一開春小穆女兒就脫下了絨褲,全靠一條薄薄的秋褲“美麗凍人”。
每天早上出門,穆姐都要跟女兒抗爭一頓:
“我不管你我管誰,不聽老人言,你等著吃虧在眼前吧!”
像這樣的對話,基本上每天都要重復一次。
不僅是穿衣事件,很多生活中的小事,小到米飯是硬的好吃還是軟的好吃,大到將來上大學去哪個城市,穆姐都要和女兒對戰(zhàn)一番。
最終的結(jié)果,往往是兩敗俱傷,各憋一肚子氣。
穆姐給女兒貼的標簽就是——犟。
所謂犟的意思,就是“歪主意”很正,總是跟家長對著干,而是很難被說服。
像這樣的孩子并不在少數(shù),家長們提前與犟孩子相處的時候,往往也是憤怒與無奈。
“明明服個軟就過去的事,她非得讓你生半天氣”,這是家長們的心聲。
但是從孩子的角度,他們?yōu)槭裁慈绱藞?zhí)拗,為什么一點點小事也不愿意服軟?
不犟的孩子,如你所愿的乖順
從家長養(yǎng)育的角度,不犟的孩子的確是養(yǎng)起來更省心些。
可一個孩子如果真的足夠溫順,那么他的內(nèi)心世界會是怎樣的呢?
《隱秘的角落》里朱朝陽就是一個溫順,從來不犟的孩子。
每次考了好成績,媽媽都讓他拿著成績單去找爸爸要生活費,他不反抗,乖乖去要。
爸爸有了新家庭,有了新女兒,妹妹有穿不完的新衣服,他卻連一雙新鞋子都沒有,他依然不反抗,被挑釁就乖乖聽著。
媽媽不讓他交朋友,只專心學習,他就埋頭學習,當個不合群的異類。
唯一一次反抗,就是媽媽每天讓他喝牛奶,他并不想喝。
媽媽見他反抗,就端著牛奶逼他喝下去。他最大的反抗,就是惡狠狠地瞪著眼睛,忍著疼痛把滾燙的牛奶喝下去。
如果養(yǎng)出了這樣一個孩子,很多家長可能都會非常驕傲。
成績永遠是全校第一,乖巧懂事,能夠體察父母的心情,總是能夠乖乖聽話,簡直是拯救了全世界的天使寶寶。
可是,從孩子的角度,他的每一次順從,都是在用巨大的力量,壓抑著自己。
本來可以通過“犟”的方式,表達自己,釋放自己的攻擊性。
但是他卻只能自我攻擊,自我壓抑,自我博弈。
表面上他們?nèi)诵鬅o害,釋放了0攻擊性。在內(nèi)心深處,他們卻用50分的力氣,壓制住了自己50分的攻擊性。
乖順的孩子,只是滿足了父母的自戀,卻閹割了自己的意愿。
當我們看到一個完全不“犟”的孩子,他們表面風平浪靜內(nèi)心的波濤洶涌之后,就會明白孩子愿意跟你“犟”是多么珍貴的事情。
真正犟的,不僅是孩子
“犟”這個詞,看起來是在形容孩子,實際上父母也在犟。
只不過父母和孩子,爭奪的是不同的東西。
父母不喜歡孩子犟,是因為孩子太犟的時候,父母的自戀是受挫的。
犟意味著不聽話,不聽誰的話呢?
不聽父母的話。
不管父母的話對不對,只要是不聽,只要是在辯論,那就是在犟。
父母對孩子提出一個要求,孩子就反彈回來,再提出一個要求,孩子再抗爭回來,一來二去,父母的自戀便無處安放,他們爭奪的是自己自戀的主權(quán)。
那么孩子在爭奪什么呢?
他們爭奪的,是被看見,被認可。
電視劇《人世間》中,秉昆就是一個很犟的人。他是家中排行最小的那個,也是最“不爭氣”的那個。
哥哥姐姐都是北大高材生,畢業(yè)后哥哥娶了省長的女兒,當了市委書記。姐姐嫁給了著名的詩人,成為了大學教授。
只有他,守在家里照顧著父母,還娶了一個帶孩子的女人。
有一次過年的時候,從來不帶著家人拜年的父親,第一次帶著一家老小去村里串門拜年。
這次拜年,頗有炫耀的意味。
父老鄉(xiāng)親們都對這一家人豎大拇指,尤其是秉昆的哥哥姐姐,都是老周家的驕傲。
唯獨秉昆,在光芒中像個小丑。
拜年事件之后,秉昆跟父親大吵一架,許多年都沒有說過一句話。
但是,在這份倔強的背后,秉昆在默默努力,努力變成父母眼中優(yōu)秀的孩子。即使他做生意賺錢很多,可是他依然想要得到一個事業(yè)編制,滿足父母的期待。
帶著對自己的否定,與自己暗暗較勁,這份“犟”的背后有太多心酸和委屈。
一個倔強的孩子,其實是一個渴望被看見的孩子。
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,他們會感到一種羞恥感,覺得是自己不夠好,自己是無處安放的。
他們一直在等待,一直在表達,直到被看見的那一刻。
也只有當父母放下了自戀,聽見孩子倔強背后真實的聲音,孩子才能放下倔強,看見自己。
換句話說,就是父母不犟了,孩子也就不犟了。
敢于犟的孩子,是父母的福報
曾奇峰老師說:小時候被媽媽搞定的孩子,長大后也會被別人搞定。意思是說如果孩子小時候被訓練得太乖,長大后就是送給別人捏的軟柿子。
允許孩子犟一點,允許孩子保留個性,是對孩子的尊重。
要知道,跟父母從來不犟的孩子,很可能是對父母死心的孩子。
在網(wǎng)上看到一個很火的視頻,展現(xiàn)的是一個孩子跟媽媽打電話的過程。
媽媽說“今天碰見你姑姑了,非讓我周日去你奶奶家吃飯,吃什么飯啊,就是為了讓我給他們一家子做飯去唄”。
孩子說“媽,你可以不去啊,或者你到飯點直接去吃飯”。
“哎呀,你懂什么,她跟我說讓我早點去吃飯,就是為了讓我做飯”。
孩子繼續(xù)重復,你可以假裝沒有聽懂她的暗示,你不去不就得了。
媽媽又開始翻舊賬,“你是不知道,她們這一家人得多欺負人,記得我剛生你的時候……”這樣的對話持續(xù)半個小時,孩子早就沒有了說話的欲望。
不犟了,是因為死心了。
還在犟,是因為在期待。
對待太犟的孩子,更應該用心去接納,去看見。
第一,無傷大雅的要求,減少爭論。
很多時候,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犟,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。
但是實際上,哪有那么多對錯呢?
有時候孩子的要求真的很簡單,有時候只要我們稍微放棄自戀,就能達到和解。
沒有必要跟孩子爭一個輸贏,贏了孩子,不如贏得孩子。
第二,聽見孩子背后的吶喊。
他們在爭論的背后,是因為有說不出的需求。
就比如不愿意穿秋褲的,他們只不過是在爭奪自己生活的一點點主動權(quán)。
他們冷不冷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們要奪取這部分權(quán)利。
要聽見孩子真實的聲音,看見孩子真實的需求。
第三,越犟的孩子,越需要認可。
多給那個倔強的孩子一些認可吧,他們的內(nèi)心積壓在太多的委屈。
一次次地不被理解,變成了他們一點一滴的憤憤不平。
也許,只需要一次,父母一次的低頭與看見,就能夠讓孩子熱淚盈眶。
孩子都是順毛驢,他們需要的,不過就是多被摸摸頭。
孩子還在跟你犟,是因為他們相信能夠從你這里得到認可。這份倔強的背后,都是可愛與期待。
別辜負孩子的可愛,別辜負孩子的期待。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如若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,敬請聯(lián)系編輯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