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專家倡導快樂學習,到底「快樂學習」是什么
更新于 2018-05-11 ? | 瀏覽次數 0
當我們談到快樂學習,我們得分清楚三個層次的不同問題:
「快樂是什么?」
「學習是為了什么?」
「學習的快樂又是什么?」
甫記得臺灣的教改歷程,有十多年的時間著力于調降升學關卡,部份家長、政策執(zhí)行者相信考試越少、閱讀份量越輕,學生壓力會越小,這根本就是一種錯誤觀念。
快樂學習不是沒有壓力的學習。
快樂學習是盡可能以教學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,幫助學生在挫折中不氣餒。
就像一個孩子今天要成為羽球界的林丹、音樂界的馬友友、電影圈的李安……那一位不是經歷一番辛勤、努力、挫折,然后跨越這些,才能獲得更豐富的人生幸福感與成就。
在學學習的教材太簡單、升學考試降低難度、廣開升學之門,結果呢?
結果只是讓所有人把競爭延后,延后到出社會,更激烈、殘酷、弱肉強食的競爭環(huán)境。
許多沒有真正學習到自主學習,懂得突破學習困境以求更高的成就感的孩子,最后很可能就是在出社會后跌上大大一跤。
你說這要怪誰?以為快樂就是不讀書的學生?還是以為快樂就是不給孩子壓力的家長?還是胡扯一堆,亂搞一通以求政治利益的某些政客?
01.缺乏學習興趣,一味減壓往往治標不治本
從反面來看,我們來談談一般所謂讀書學習的「痛苦」。
或許我們不該用痛苦這樣的字眼,太容易被聯想,與所謂聯考的壓力、升學主義、學歷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但我們可以試圖用另一種方式去說明,「達成理想,必須經歷一些挑戰(zhàn)、挫折,而我們必須堅持并嘗試,突破之后,以換得更高的幸福感?!?/span>
好比在大學進行研究,你從研究中、閱讀中能得到幸福感。但有些學生沒辦法,讀書對他來說宛如酷刑,這是義務教育階段,應該培養(yǎng)的一種能力。
自主學習,從學習中獲得足夠的自主學習動機,與此相關連的就是適性發(fā)展。
也就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,然后配合自己的發(fā)展方向,努力建構自我。
讀書苦?倘若一位學生的興趣是成為音樂家,同樣要付出相當的努力、練習等等,才能臻至更高的程度,進入更高的殿堂學習。
因而促進學習動機與適性發(fā)展的教學法,就是老師該下的功夫。
02.教育的意義要靠有效的教學法來實現
目前課程內容越多元,有點以量取勝的味道,高中已經走向類似大學的選課制。
但若沒有適當的輔導,學生又怎么知道該選什么,選了當課程難度逐漸上升又容易放棄,那請問什么科目在這樣的動機和自我要求下能學好呢?
另外一種迷思就是適性好像就表示每一位學生肯定有某方面的天份,甚至天才。
實際上,所謂有天份那也只是相較一般標準,還是需要相當的努力。
至于天才……天才不多,好嗎。而且天才就不需要刻苦與自我要求嗎?他們往往這方面更嚴格、要求更高。
回歸教育──推行教育與受教育──的意義,首先針對義務教育,其意義是建構國民的基本學力,包括語文等方面,以及一位世界公民該有的道德水平。
其中,基本學力正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指標。
東京大學教育系系主任,倡導「學習共同體」的佐藤學教授談的主張其一就是基本學力應該提高,意味著教材應該更深而不是更簡單。
因為學生學習動機不單單只是教材難易度的問題,簡單就會增加學習動機。
而是透過有效的教學法引導,好比協同學習或學習共同體等方法,目的都殊途同歸:增進學生自主學習動機,個人與群體共同達成學習成就,教師輔助學生從他們對問題的不同焦點與方向完成學習計劃。
當學習中有困難,老師透過教學引導學生個人或透過學習社群解決問題。
在這個全球化,國際競爭力要求越來越高的情勢下。一味的降低基本學習教材難度,考試難度,升學難度都是補一漏萬。
讓學生因為讀書、做題變得容易,考試人人都考高分很happy,結果到了大學發(fā)現能力跟不上。請問這是幫了孩子,還是害了孩子?
研究并推行更有效的教學法,提升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,這不容易,但這才是教育單位教育水平的真正體現。
03.挫折與快樂、壓力與努力,它們并不矛盾
以德國為例,他們的高中生和職業(yè)學校學生畢業(yè)后的就業(yè)率高,在于他們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習到足夠深的基本學力。
能做到這一點,在于通過有效的教學法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,進而獲得學習樂趣,而不是透過低難度的環(huán)境,造就表面輕松愉快的學習情緒。
再以美國為例,我國高中多元課程給予學生更多選擇,好比有的高中已經有多國外語可選修,但給予更多選擇,同時更要以嚴格標準把關。
美國高中生想要進入常春藤盟校,想要讀自己想讀的大學科系,高中就得選修并通過指定科目,優(yōu)秀的學生甚至能提早修AP,相當大一二程度的課。
多元不離競爭,也更強調學生個人自己對自己的選擇負責,這也更充分顯現學生必須愛自己所學,認真付出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:
幼兒園可以選公立的或領教育券選私立的,小學國中接受義務教育,養(yǎng)成基本學力,并透過各種學習法學到自主與他人合作的學習型態(tài),摸索自己的興趣。
高中考明星學?;蚝?5%的人一樣讀學區(qū)高中,因為轉換職業(yè)學校容易,普通高中不喜歡可以改讀職業(yè)學??纯矗⑦x擇跟想就讀的大學或考證照有關的課程學分。
以上是理想情況,但問題就是:
- 教材太容易,教學法單一而無法真正建立學生足夠的學習動機與習慣,進而基本學力又不夠充足。
- 因為評分制度變成三級,加上考試難度低,造成鑒別度不夠,學校、科系的學生程度差異甚大,反過來影響教學。
- 致使學生的能力與認證,與整體社會競爭環(huán)境脫節(jié),對國家培養(yǎng)人才的目標大打折扣。
04.結語:不要迷信
迷信特定教學法能適用不同學科和學習階段,如同把「沒有壓力」等同于「快樂」,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錯誤認知與偏見。
努力、競爭、痛苦中磨練自我,這都是免不了的人生道路(少數「幸運兒」在此先不討論)。
不要誤解那些美好的教育理想與理論,多花點時間了解思想家的原著,而不是聽信那些加油添醋的發(fā)言、新聞和X論。
然后好好面對社會的現實面,才不會真的把孩子教成承受不了壓力,又缺乏上進心,出了社會還一心以為可以當一輩子小白兔的部份年輕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