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的一生,都會經歷無數的變化和感受,這些感受成為了我們心靈的記憶,有快樂,也有悲傷。
人的生命,容易是童年經歷的一種輪回。我們一輩子都不斷地在一些類似的地方摔跤,之所以這樣摔跤,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重復以前摔跤的感覺,是修復以前摔跤帶來的內心創(chuàng)傷的一次機會,讓我們可以去理解并去化解以前的創(chuàng)傷。
曾經有一位網友說,她失戀了,失戀的痛苦一直圍繞著她,最難受的那段時間,她連工作都辭掉,整天一個人呆在家里,什么動力都沒有。
在心理學里面有一個術語叫“退行”。意思是,當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、應激等狀態(tài)時,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,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,以原始、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,來降低自己的焦慮。
一段深度的關系的發(fā)展或結束,都會讓人出現(xiàn)退行。
有一句很精準的話來描述戀愛。戀愛是,重溫童年的美好,修正童年的錯誤。
重溫美好,是因為在我們的感受記憶里面,還有童年時段在關系里面的感動和幸福。修正錯誤,是因為退行的時候,在我們曾受到的創(chuàng)傷,會再次激發(fā)我們內心的渴望,這種渴望猶如小時候對父母的渴望一般,期望可以得到父母的愛和接納。這是我們對被愛、溫暖和接納的渴望。
我們容易將這種渴望投射到外部世界,投射到伴侶,孩子身上,我們期望別人能夠給我們一個答案。但別人不是我們幸福的答案。
我們生命的最初,是孩子和父母的關系,我們人生最初的7年,就是在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互動中成長,形成我們的人格模式。這些內化的人格,內化的關系模式將會被我們帶到現(xiàn)實生活中。
從少兒到少年,我們的自我意識都在不斷的成長和發(fā)展,再到青春期,大部分人都會出現(xiàn)或多或少的叛逆,因為我們會開始思考“我是誰”。
我們曾經是被父母定義的,我們的成長都或多或少的帶著父母的期盼和要求,很多人成了乖孩子,但乖孩子背后卻是一顆被壓抑的心。
當我們成人之后,常常以為新的生活開始了??梢圆皇苓^往的影響,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,可以遠離成長的環(huán)境。
但是曾經的情緒體驗,卻猶如編譯好的程序,它存儲在我們的心靈深處。當我們一旦遇到一個與過去相似的經歷或情感體驗的時候,那個創(chuàng)傷的感受,就會把編譯好的程序打開,我們很容易的掉進感受的回憶里面。
還有一位女孩發(fā)來消息說,她在大學期間有過一段戀情,那是她唯一的一次戀愛,因為畢業(yè)找工作而分開分手,這段戀愛已經結束快四年了,她始終不敢發(fā)展下一段關系,她說他好像不敢再戀愛了。因為“很怕失去,很害怕那種忽然就失去的感覺”。
如果追溯到童年的話,大多是因為分離創(chuàng)傷所致。養(yǎng)育過孩子的父母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,當產假結束要去上班了,當孩子第一次去幼兒園了,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,都會出現(xiàn)相應的分離焦慮。
很多的媽媽都表示,每次上班要離開的時候,孩子都大哭不止,非常頭疼。又狠不下心一走了之,留下了孩子就一定粘著你不放。為了不讓孩子哭,為了不讓自己焦慮,也為了不遲到,很普遍的一個做法就是,不讓孩子看見,偷偷的離開。而實際上,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,媽媽突然的離開,就意味著媽媽消失了。
比如在生命最初幾個月里,兒童用眼光追隨物體,當物體消失后,他們會移開目光,好像物體從他們的心里消失了。但是3個月大時,他們盯著消失的地方看;再長大一些的時候,他們會搜索消失的物體;到了2歲,孩子會知道即使物體消失的,但它還是存在這個世界上的。這也就是心理學所指的客體恒常性。
盡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孩子會知道,媽媽離開了還會再回來。但媽媽曾經突然消失的那種恐懼的情緒體驗,卻已深深的刻在骨子里。所以,當我們長大了,有著類似的情感體驗的時候,那些曾被埋在內心深處的情緒,就再一次的誘發(fā)出現(xiàn)。
我們從幼兒到少年,從青春期到成年人,一步仿如一生,每一步都在不斷的構建我們下一段的生命,每一步又都不斷都重復著我們上一階的人生,甚至讓我們的孩子,也重復著家族的命運。
生命,像是一個輪回。心理學家會說,這叫強迫性重復,一個人小時候形成的內在關系模式,在不斷復制重演。這種強迫性的感覺就好像,我們已經習慣了曾經擁有過的生活,如果現(xiàn)在的生活變得與過去不一樣了,我們就要去做點什么,把現(xiàn)在弄得和過去一個樣。
這種感覺,其實是源自與對愛的渴望和證明,我們不敢相信現(xiàn)在的生活,所以總得整點事情出來,讓它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走,以期證明自己的自戀是對的。而常常這種證明的代價是非常大的,它通常會把我們的重要關系推向深淵。
我曾經在一篇文章里寫到,那個委托他人用金錢測試女友的男孩,即便是驗證了自己內心的想法,可結局又如何?男孩自己內心就先崩潰了,抱住女孩哀求“有話好好說。”這是男孩想要的是這樣的結果嗎?
可能還真是他想要的。因為自卑,覺得不配得到女孩的愛,所以,要把這份愛再降低一個檔次,我知道你不是真的愛我,但我現(xiàn)在求求你不要走。
生命早期的那些深刻的情感體驗,刻在了內心深處,已經成為心底難以抹去的烙印。以后的人生,會不斷追尋這種體驗再一次發(fā)生。所以,命運成了一種強迫性重復。
如果,從一開始就能獲得來自父母足夠的愛,那真的是非常幸運。只是,假若我們的父母,本身也是在匱乏的愛中長大,我們可以怎么辦?
過去的人生已不可改變,但現(xiàn)在的每一步,卻是你對未來人生的譜寫。
童年時,面對來自家庭的創(chuàng)傷,我們只能無奈地承受著。成年時,再次感受到創(chuàng)傷帶來的情緒體驗時,我們可以是主動的創(chuàng)造者和命運的改寫者。
德國哲學家謝勒說:命運不是發(fā)生在我們身上的事,而是我們自身的一個組成部分。命運是我們如何運用洞悉力,和愛的規(guī)律對事件做出反應。
體驗和覺知,可以讓我們從無意識的輪回狀態(tài)中走出來,去點亮我們生命的自性之光。
盡管,我們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,但至少知道,可以不讓孩子去承擔成人的情緒。而要養(yǎng)育好孩子,很多時候,其實是在修復內在孩子的創(chuàng)傷。
所以,很多朋友做了父母后都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出生后,他們跟著孩子成長而成長了,也許一開始是為了孩子,還越往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是孩子幫助了自己成長。
在你的生命中去發(fā)現(xiàn)愛的存在,并將愛活出來。那些原本被痛苦、焦慮、孤獨所折磨的內心,就可以重新和這個世界發(fā)生鏈接,人的自我成長與修復,就是一條自我救贖之路。
盡管,我們會經歷一些艱難的歷程,但那些熬過的苦和夜,流過的淚和汗,都會鋪成一條寬闊的路,通向未來想去到的地方。也許你一生都有無法擺脫的恐懼,但至少知道,黑暗中,還有心底種下的那束光。
很喜歡榮格的這句話,“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。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的,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的。”我希望我的第二次生命,從現(xiàn)在就開始,更好的活出自己,真實的自己。
真正的生活,不管什么時候開始,都不會太晚。跳出命運,才是命運賦予我們的意義。如果你的前半生為別人而活,請把后半輩子還給自己,去追隨你內在的聲音。
- The End -
【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如涉及版權,請及時聯(lián)系刪除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