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身邊隨處都是言必稱“躺平”。網(wǎng)絡上,更是充斥著對“躺平”的論戰(zhàn)。
在高欲望與高壓力的雙重脅迫下,當下社會充斥著無價值與無意義……
忙忙碌碌卻獲得不到應有的回報,讓人逐漸找不到前進的方向……
為什么要給明明毫無意義的存在找一些亢奮?為什么不去做一個平凡的有自己生活的普通人?
躺平躺平的定義:無論對方做出什么反應,你內(nèi)心都毫無波瀾,對此不會有任何反應或者反抗,表示順從心理。與此相關的是躺平學,指的是放棄拼命工作攢錢焦慮傷身的生活,主動低欲望地生活的一種生活哲學。躺平學的興起,源于貼吧“中國人口吧”里的一個貼子—《躺平即是正義》。書的作者兩年內(nèi)幾乎很少工作,并且非常低欲望地生活著,努力保持身體健康的同時還進行了一系列哲學思考。書中介紹躺平時,曾寫到:“我可以像第歐根尼一樣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曬太陽……只有躺平,人才是萬物的尺度?!?/span>但其實,“躺平學”思想由來已久,源于2017年興起的喪文化和佛系文化。躺平現(xiàn)象也不是中國獨有的現(xiàn)象,比如,日本低欲望社會、美國提出的奶頭樂現(xiàn)象、英國的尼特族等。躺平的一般表現(xiàn):不焦慮、不擔心、不奢望,沒有太多的需求,對生活沒有什么想法和目標;工作中,沒有上進心、沒有什么目標感、每天就是完成任務即可;不戀愛,或戀愛不結婚,或結婚不生子,不愿意承擔養(yǎng)育和照料孩子的壓力;在物質(zhì)消費上也呈現(xiàn)低欲望的狀態(tài),賺錢賺得少,減少自己的消費。躺平的例子:職場白領逃離鴨梨山大的北上廣,轉身回到三四線的家鄉(xiāng),從此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;高材畢業(yè)生沒有選擇光鮮高薪職業(yè),而是選擇了去當保姆、送快遞等這樣的工作;大齡男女青年不戀愛、不結婚,不買車、不買房,一個人掙錢一個人花。
習得性無助,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(xiàn)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、心理狀態(tài)。習得性無助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,在給狗做實驗的時候發(fā)現(xiàn)的。實驗中,塞利把狗關在籠子中,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。被電擊時,狗只能在籠子中,沒有辦法逃脫。剛開始點擊時,狗會產(chǎn)生狂奔,屎滾尿流,驚恐哀叫等反應。等多次實驗后,將籠門打開再施以電擊時,狗并不會選擇逃出籠子,而是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。后面,塞利格曼以人為對象,開展了一些相關研究。最后的實驗結果證明,習得性無助現(xiàn)象在人的身上也會發(fā)生,當我們在一件事情上,反復經(jīng)歷失敗時,就會對這件事情產(chǎn)生習得性無助。從這種角度來看,躺平族正是由于年輕人長期處于一種高壓力,同時又沒有辦法解決的狀態(tài)中,進而產(chǎn)生的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(tài)。對于習得性無助狀態(tài)的產(chǎn)生,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人們對于事情的認知。同樣面臨失敗和困境,看法不同,結果也會不一樣。如果我們是因為長期失敗受挫,而選擇的的躺平,我們不妨去調(diào)整一下自己看待生活的看法。當我們看法不同了,狀態(tài)也會不一樣。
所謂“心理補償”,是指人們因主觀或客觀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時,企圖采取新的發(fā)展,借以減輕或抵消不安,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(nèi)在要求。很多躺平族來自于00后、90后這樣的年輕人,而反對躺平現(xiàn)象的人更多是80后、70后、60后等,兩個群體的生活環(huán)境是很不一樣的。90后和00后是在一個物質(zhì)豐富、生活相對富足的環(huán)境下長大的。從這個角度上,他們是時代的幸運兒,而80后及更早出生的人,他們則出生在衣食不飽的艱苦環(huán)境下。然而,任何事物都是雙面的,物質(zhì)極大豐富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和幸福的同時,也衍生了很多其它的現(xiàn)象。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學習壓力的增大、孩子娛樂時間的大大縮減。所以,對輕松無壓、簡單快樂生活的缺乏,便成為了很多90后、00后內(nèi)心的心理寫照。缺失的部分,我們總是會尋找補償?shù)摹?/span>于是,大學時代便成為了第一個補償?shù)碾A段。的確讓自己過得很自在、隨意。雖然好像沒有做什么事情,但是莫名感覺到一種幸福,歲月靜好的感覺。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大學生,以“躺平”的方式度過大學生活,當然也不否認,那些依舊奮斗的孩子也有很多。總之,大學成為了心理補償?shù)牡谝徽尽?/span>繼大學之后,工作、甚至對待戀愛、婚姻,仍然會有這種補償?shù)暮圹E,“何必讓自己壓力那么大呢,慢慢來~”。這里有一個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,我們曾經(jīng)缺失的東西,再去尋求補償時,可能會出現(xiàn)加倍補償?shù)那闆r。為何會有這種現(xiàn)象呢?在此用“亡羊補牢”的例子來進行說明。羊圈最開始可能破了一個小洞,也就是缺了一個小口。但是,如果我們一直不去補它,它就會越來越大。等一段時間后再去補,那時的洞早已不是當初的小洞了。所以,童年缺失的快樂無憂,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時間去補償。于是,在這種心理補償?shù)男睦頇C制下,躺平現(xiàn)象慢慢誕生。
"躺平乍一聽很美好,但作為一個已婚已育的的85后職場媽媽,上有老、下有小、中有工作壓力、房貸車貸,在種種壓力下,實在不敢躺"。85后職場媽媽張女士(化名)說。
張女士告訴記者,為人父母、子女都希望父母有個幸福的晚年,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、幸福的未來,為了這一切,我們不得不奮力向前跑。"說實話,作為一名職場媽媽,我認為躺平是不可能的,我見過的家長們也是,躺平想都不敢想!"
"很長一段時間,我不找工作,不去想明天。我可以做到一個星期、兩個星期不下樓,偶爾下樓也是倒垃圾"。90后小劉說。"在躺平的那段日子里,整個社交圈子,發(fā)生了質(zhì)的變化。不再習慣于發(fā)朋友圈、不去看社會新聞、不去刷各種社交媒體、找人聊天就是單純的聊天,生活被簡化成吃飯睡覺看片。"
"不過,這種生活沒有持續(xù)太久,沒錢了,我就去找工作了"。小劉說,通過這半年的躺平,我也開始意識到,躺平這件事,也是有門檻的——我忽略了自己的經(jīng)濟實力,也誤判了現(xiàn)實。
"2015年時,我34歲,帶著丈夫和4歲的女兒,離開北京回到老家廣西北部的一個小村莊。從這幾年經(jīng)歷了解到,我和丈夫都不是以掙錢為樂的人"。Metro在三聯(lián)生活周刊寫到,"如果要掙錢,最穩(wěn)妥的辦法,就是老老實實回去上班,拿工資。但是高收入的代價焦慮的心態(tài),這是不愿意的。我們決定從此以后我行我素,盡量去過自己喜歡的生活。""就像和做了一個交換游戲,我們變得貧窮了,卻同時又是富裕的。"想要真正“躺平”,需要一個人擁有健康的人格打底子。健康的人格意味著擁有正常的成人自戀。正常的成人自戀都有一個正常的自尊調(diào)節(jié),能夠在穩(wěn)定客體關系和價值體系中獲得本能需求的滿足感。因此,能夠真的“躺平”的,是那些真正能夠退出追求社會系統(tǒng)中成功的快感,以自己內(nèi)心的標準去衡量自己的現(xiàn)狀,實現(xiàn)對自我狀態(tài)的接納的人。面對鋪天蓋地對躺平的指責,真正敢“躺平”的人相對能夠耐受得住,不會輕易被外界的評判所晃動;也能保持清醒,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,正在做的是什么。而從另一角度看,“躺平”實質(zhì)上是人們努力奮斗也達不到社會的高要求、高標準時,所產(chǎn)生的吐槽與無奈,是當代人的一種自嘲。如果說幽默是一種高級的防御機制,那么把幽默用在自己身上的自嘲,就更是擁有健康人格的人才能做到的了。所以,躺平并非你想躺,想躺就能躺。躺平的人,恰恰是那些擁有健康的人格的人。家表示,"從心理學角度看,躺平其實是自己放下焦慮、慌張、恐懼、挫敗和無力感,不是放棄自我,更不是頹廢,躺平更多的是換成自己的人生模式去看、去過自己的人生!
年輕人在需要躺平的時候可以躺平,在需要奮斗的時候則要奮斗。磨練自己在生活中可以自然切換這兩種不同的人生狀態(tài),這樣才會讓自己處于一種健康、適應的狀態(tài)。"
【根據(jù)網(wǎng)絡資料整理如涉及版權,請及時聯(lián)系刪除】